早上要騎機車上班時發現機車再度破輪,
幸好我家巷子口就是一家感覺不錯的機車行,
現在發現家附近有一家好的機車行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晚上和杭祐到西門町的真善美去看台語片影展,
有一部片我想看地要命,就是1959年的《王哥柳哥遊台灣》。
總覺得身為一個台灣男孩一定要看這部片,就好像身為猴子一定要吃香蕉一樣。

一進入戲院即發現平均觀影年齡大約四五十歲左右,
我預料到身後的「歐巴桑影評團」的討論會幫助我們瞭解劇情,
其實我不排斥看電影時有這種熟知人情世故的阿姨嬸嬸們討論劇情,
反而覺得他們豐富的人生經驗好像比我更能進入劇情,瞭解箇中滋味,
(但年輕人不三不四的言語卻完全會妨礙我情緒)
果然不出我所料!身後那位果然在緊要關頭時說出接下來發展:「箱子裡裝的不是鈔票,是石頭!」
這句話很妙,讓我一時為劇情糾結的情緒也豁然開朗起來。

基本上這部片被保存地不是很好,聲光效果都很差,
常常聽不清楚劇中人在講什麼,也反映出當時電影製作技術之拙劣。
只是很感慨,同樣是1960年,
當美國的好萊塢黃金片廠時代幾乎都要結束,已經有許多可以留名電影史上的名作出現,
當法國開始進入新浪潮時,有前衛的「廣島之戀」「斷了氣」的作者電影時,
同期的台灣電影品質卻像是粗糙的默片,劇本和表演技巧甚至比1920年代的卓別林還要拙劣。

這部片拍得真的不算好,首先劇本寫得不好,拖拖拉拉都演了快半小時還沒開始遊台灣,
再來剪接也不好,很多不必要的鏡頭應該要勇敢地檢掉,
但是就人類學的觀點,這卻是一部會讓活在二千年的觀眾感到新奇與感嘆的電影。
片頭一開始是持續約一分鐘的凱達格蘭大道(當時的介壽路)長鏡頭,
片中有許多當年寬闊的台北市街道風景,
雖然那些樓仔厝現在也許都存在,但都變成無人知曉的古蹟了。

片中有個女僕問採三輪車的柳哥:「借問到武昌街一段要多少錢?」
柳哥回答:「五元。」這段真的好令人嚮往,
很想知道當時的武昌街一段到底有什麼,非讓你搭三輪車前往不可,
應該是沒有唱片行,也沒有電影院,也沒有哈日青少年,
也很想知道他們腳下踩的到底是台北的哪個區哪條路,這麼寬闊,這麼自在,
「交通」這樣的名詞彷彿不存在。

這部片最可愛的地方就是王哥和柳哥走遍全台名勝古蹟的無對白鏡頭,
他們總共去了木柵的仙公廟,中和的圓通寺,新北投的美華閣(雖然這些地方在今天只要一日就可以走遍)
還搭著台鐵去了高雄的澄清湖,愛河,以及屏東的三地門,
雖然本片對於「山地同胞」有個非常偏頗到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再現:著傳統服裝,啞巴,好歌舞,會吃人,
這樣的再現很像白人西部片裡頭的印地安人。

不過這部片竟然還有男男接吻片段和變裝劇情,好前衛喔。
不過被我識破的是,片中有個男演員根本是講國語嘛,只是事後配台語,
真沒誠意,不會講台語還要來演台語片!

好了,不過最讓我們錯愕的事情就是,片子演到一半(至少整個台灣還沒玩夠),
王哥和柳哥就出現在銀幕上對著觀眾說:「剛才你看到的是王哥柳哥遊台灣上集。」
柳哥又接著說:「請繼續收看下集。」

原來這部片有下集,不過這樣結束真的很意猶未盡,
網路上關於這部片的任何資料非常少,
任何一部有名一點的好萊塢或歐洲電影的資料都比它多,
我感受到網路上資料也是有主流與非主流的懸殊一直都在,
也深切覺得某些草根性的東西和文化記憶真的很需要被記述下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良少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