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櫃來的人》(1983)劇照,by 侯孝賢

今天不知道為什麼很早就起床了。
於是騎腳踏車上班,騎到身體溫暖。
原來今天氣溫大概有二十度左右,還有那種風和日麗的藍色天空。

原本想要去北藝大看《海鷗》,不過發現不是全本演出就算了。
據說每個想要成為劇場導演的人都想應該通過契柯夫這一關,似乎是這麼說沒錯。

我現在最想要導的戲是Sam Shepard的《True West》(尚無中譯本)
以及Tennessee Williams的《The Glass Managerie》(中譯:玻璃動物園)
不過我根本沒有演員和時間可以讓我導戲。


《風櫃來的人》(1983)劇照,by 侯孝賢

下班後看了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這是一部很有機的電影。

構圖非常有趣,把所有台灣庶民文化的元素都拍進去了:賭博、標會、葬禮、流氓、打架……
二十年後重看此片,彷彿具有珍貴的人類學或大眾文化史價值,
好的寫實主義電影就是有這種雋永的好處,把當時的時代氛圍也一律拍進去了。
(不知道二十年後大家看蔡明亮電影會不會覺得很台北很荒蕪可悲)
(雖然那也是他過濾之後的世界末日台北)

許多地方看得出有大師的手感,以及一股莫名的「氣韻」。
在七八零年代的台灣,很少有這種電影會去記錄身旁的世界。
侯孝賢花了很多時間在拍人潮中的主角、市場中的老百姓,
影片最後的幾個鏡頭,竟然是無關緊要的老百姓,這樣的手法卻讓我起雞皮疙瘩,
(這一點在他二十年後的《咖啡時光》又被推到極致)

真懷念那個大家用算盤記帳,吹電風扇,聽羅大佑錄音帶,騎偉士牌機車的年代。
懷念那個女生好像不用刮腋毛的年代(不知道這股西風是從幾年開始?)

不過,晚年的侯孝賢好像再也拍不出這麼輕盈自在的電影。
他拍當代的年輕人,總是帶著某種鄙視的眼光。
好比拍得亂七八糟的《最好的時光》第三段。


《風櫃來的人》(1983)劇照,by 侯孝賢

看完《風櫃來的人》之後,覺得全身舒暢,毛孔暢開,
好像吃了一餐很有營養的食物(每次看完好片都有這種感覺)。
像是春天剛轉換成夏天,那種氣溫熱得恰到好處的天氣,那樣的舒暢。
電影的配樂是不知名的古典樂,有韋瓦弟的四季,也有巴哈的G弦之歌。

侯孝賢的電影裡好像常常有人打架,而且每打架必罵「幹你娘」。
「悲情城市」和「戲夢人生」中好像也有人打架。

硬是要挑剔的話,當時約十八歲的男主角鈕承澤講國語的外省腔太重,聽起來活像個小士官長。
劇中人國台語的轉換太過牽強,當年會講台語的人,國語通常沒那麼流利。
會罵「幹你娘」的人,絕對不會罵「他媽的」

片子的驚喜是,發現侯孝賢先生自己客串姊姊的男朋友一角,
他燙著八零年代很流行的男子電棒燙,一邊玩麻將一邊操台灣國語揶揄男主角,
他的演技很自然,彷彿是個天生的演員。

以及,當年說女生很漂亮,也會說「很正」。
不過據我的社會語言學觀察所判斷,「正」這個俚語似乎到中斷過十年左右,一度成為死語,
一直到二零零五年左右才再度復活。

這部片充滿了澎湖呼嘯的風聲,海邊的浪潮聲,以及高雄的車聲。
這麼好看又充滿懷舊風情與台灣元素的電影,看過的台灣人卻不多,
(大家卻都看過「魔戒」和「星際大戰」!)


《風櫃來的人》(1983)劇照,by 侯孝賢

看完之後真想去高雄和澎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良少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